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

長期每日服用aspirin降低癌症死亡風險之評估

長期每日服用aspirin降低癌症死亡風險之評估:多隨機雙盲試驗之綜合分析


/柯姿璇藥師


aspirin_cancer_risk1.png過往研究顯示,每天服用aspirin為期五年或更長的時間,可以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。根據幾個研究報告顯示,aspirin也可能降低其他癌症的風險,特別是胃腸道方面的癌症,但報告在男性族群缺乏此益處。


根據一項研究共彙整八個大型隨機雙盲試驗(TPT、UK-TIA、BDAT、ETDRS、JPAD、SAPAT、POPADAD、AAA)的病患數據,這些試驗原為服用aspirin以預防心血管事件之研究,包含每天服用與未服用aspirin,治療期間含跨四年或更長時間。其中三個英國的大型試驗(TPT、UK-TIA、BDAT),試驗結束後之長期治療療效,可藉由死亡證書和癌症登記記錄做進一步分析。


此八個大型研究試驗共有25,570位受試者,其中674位死於癌症,服用aspirin組比未服用組於癌症致死的勝算比(odds ratio)0.79(95%CI=0.68-0.92, p=0.003);七個試驗(不包含SAPAT試驗,共有23,535位,其中657位死於癌症)結果顯示,服用aspirin的好處隨著時間增加,隨後五年,所有癌症的危險比(hazard ratio;HR)0.66 (95%CI=0.50-0.87,p=0.003);腸胃癌HR0.46 (95%CI=0.27-0.77, p=0.003)。其中三個英國試驗(TPT、UK-TIA、BDAT),追蹤試驗後二十年癌症死亡的風險(共有12,659位,其中1,634位死於癌症),服用aspirin組比對照組之結果分別為,所有固體癌HR0.80 (95%CI=0.72-0.88, p<0.0001);腸胃癌HR0.65 (95%CI=0.54-0.78, p< 0.0001),且治療效益隨著使用aspirin時間增加而更顯著(>=7.5);全固態癌HR0.69(95%CI=0.54-0.88, p=0.003),胃腸癌HR0.41(95%CI=0.26 -0.66, p=0.0001)。因食道癌、胰臟癌、腦癌及肺癌導致死亡之時間約五年,但胃癌、結腸直腸癌及前列腺癌則需更長時間追蹤。對於肺癌和食道癌,其益處是局限於腺癌,且腺癌在二十年之所有癌症死亡風險減少幅度也最大(HR=0.66, 95%CI=0.56-0.77, p<0.0001)。減少癌症死亡的風險和aspirin 劑量(75mg以上、受試者性別及吸煙與否無關,但保護效果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,對於65歲以上之受試者,在隨後二十年的癌症絕對死亡風險減少達7.08%


根據本篇分析研究結果,每日使用aspirin,確實可以降低一些常見癌症之死亡風險,且效果可延續至停藥後。本篇結果應可作為aspirin使用準則之參考依據,且有益於與後續癌症機制之研究。


(摘自Lancet. 2011 Jan 1;377(9759):31-41.)

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老年人併用ARB與ACE-Inhibitor可能會增加腎衰竭和高血鉀的危險性

老年人併用ARBACE-Inhibitor可能會增加腎衰竭和高血鉀的危險性


/葉子慧藥師


老人.png  


2011321CMAJ公佈一項關


ARB(angiotensin-receptor


blocker)併用ACE inhibitor,相較於


單獨使用ARBACEI可能會增加


兩倍腎衰竭及高血鉀危險性的臨床


研究報告。研究人員收集加拿


Alberta2002年至2006年共


32,312位併用ARBACEI的老


年病人(平均76.1歲)資料,發現86%併用藥物的病人並未符合臨床適應


症,例如蛋白尿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症狀,而病人往往僅併用數個月即改為


ARB或是ACEI單一藥物治療,低血壓是停藥的主要原因,病人的腎功


能及血鉀值亦有些許變化。在腎功能變化部分,單獨
使用
ARBACEI


人每千人發生2.4個不良事件(共計23,376位),併用ARBACEI的病人


則每千人發生5.2個不良事件(共計1,424位),合併治療相較於單獨治療的


hazard ratio2.36(95% CI 1.51-3.71)


另一篇2008ONTARGET trial(隨機試驗)收錄25,62055歲以上有


CHD或糖尿病的病人,分析單獨使用telmisartan(Micardis)或是ramipril


(Tritace)或是併用兩者的病人在心血管方面的不良事件發生。研究發現在


CV death、中風、心肌梗塞方面合併治療並無較差,但在腎功能不全、低


血壓、胃腸道不適方面的副作用卻較多;即合併治療的臨床效益並無較單


獨治療佳,但此一結論仍待更多的該類型藥物研究確認。


摘自:Medscape 2011-03-24)

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

FDA核准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用於降低高危險族群孕婦的早產風險

FDA核准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用於降低高危險族群孕婦的早產風險


/葉子慧藥師


早產.png  


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於201124日公佈注射劑型的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(Makena)可用來降低有自發性早產病史的婦女在37週前提早生產之風險。但該藥品並不適用於多胎妊娠的婦女(例如雙胞胎),或是可能有其他原因會造成早產的婦女。該藥品上市後
還必須持續追蹤臨床療效,例如新生兒出生後是否有嚴重的健康問題。


Makena使用方式為妊娠16週開始,每週於髖部注射一次,最遲不超過21週開始,注射期限至妊娠37週或生產。FDA回顧Makena 的安全及有效性研究(多中心、隨機、雙盲),收集16~43歲間,共463位有自發性早產的非多胞胎孕婦,相較於使用Makena的孕婦,未使用Makena的對照組婦女有55%早產,使用Makena的孕婦則有37%孕婦在妊娠37週前生產。無論實驗組或是對照組,此些孩童在兩歲半至五歲間的學習發展皆相似。直至2018年為止,將會針對此收錄580~750位嬰兒作長期追蹤研究。


該藥品的常見副作用包括疼痛、注射部位腫脹、噁心、腹瀉,另外曾有兩名嚴重副作用個案包含肺栓塞及注射部位感染。如果孕婦在治療期間發生血栓的情形應立即停止用藥,另外因為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會降低葡萄糖的耐受性,有糖尿病的孕婦須小心使用;此外有子癲症、癲癇病史或是腎功能不佳的孕婦亦須小心監測體液滯留之情形,如孕婦本身有憂鬱症病史,則須提防憂鬱症的復發,當憂鬱症復發時則需停止使用該藥品。


目前健保局核准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適應症為迫切性流產、無月經、習慣性流產、機能性子宮出血、無卵性卵巢失調症,本院目前並無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注射劑型藥品,但有兩種含hydroxyprogesterone成份,但鹽基不相同之口服品項,分別為Provera(hy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10mg)Farlutal(hy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500mg)


(摘自(1) U.S.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(2) CME/CE Released: 2011-02-10 )

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

IVIG使用於RH溶血疾病新生兒的效益評估

IVIG使用於RH溶血疾病新生兒的效益評估/葉子慧藥師


嬰兒3.png光療法是有嚴重RH溶血疾病新生


兒的第一線治療方式,二線治療則


為置換輸血,免疫球蛋白(IVIG)


建議使用於該類嬰兒以減少置換血


液的機會。但是根據近期的研究,


使用IVIG並不會減少嬰兒置換輸血


的需求及預後的改善。對於新生兒


而言,密集性的置換輸血是一種侵


入性的治療且可能會有嚴重的副作


用發生,通常會以IVIG作為置換輸


血的替代療法,此一方法雖然具有


爭議,但仍被廣泛使用。


荷蘭一醫學中心隨機收錄80名有RH溶血問題的嬰兒,在出生後四小時內


預防性的接受IVIG 0.75g/kg或是5%葡萄糖溶液注射,同時並給予光療。


結果顯示17% (7/41)接受IVIG的嬰兒曾經至少置換輸血一次,注射葡萄糖


液的嬰兒則有15%(6/39)曾經至少置換輸血一次(p=0.99);兩組嬰兒光療的


時間(4.7vs 5.1天)、額外補充紅血球(83% vs 87%)、膽紅素最高值(14.8


mg/dL vs 14.1 mg/dL)並無明顯差異。依此觀察結果,IVIG對於RH溶血嬰


兒的療效仍待討論。


(摘自:Medscape 2011-03-22)

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

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與糖尿病發生或惡化的風險評估

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與糖尿病發生或惡化的風險評估/林盈君藥師


氣喘&糖尿病.png吸入性類固醇(inhaled corticosteroids, ICS)對於治療氣喘是十分有效而被廣泛使用的,目前常用較高劑量的類固醇(fluticasone 1000μg/day)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(COPD)的病人。另外,就流行病學來講,COPD的病人通常伴隨較高的糖尿病罹病率,而同時患有此兩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使用類固醇時需要額外小心,因使用類固醇來治療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導致血糖控制不佳。近期觀察性的研究發現,使用ICS並不會造成非糖尿病患血糖值的改變,但本身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使用後,其血糖值會隨著所使用類固醇劑量而有改變。


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011月發表了一篇研究,探討使用ICS是否會誘發糖尿病,或惡化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病程而需使用胰島素來治療。此研究的收案對象是1990年到2005年間,曾在一年內被處方3種以上呼吸道治療藥物的病人,此研究分為兩個大型cohort study,使用嵌入性病例對照研究法分析。本身無糖尿病的病人歸為主要cohort,而有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病人歸
為次要
cohort,收案後ㄧ直觀察到病人發生糖尿病,開始需要使用胰島素、死亡或直到20071231日為止。病人每日使用的ICS依效價換算成對等的fluticasone劑量,並區分為高劑量(≧1000μg/day)、中劑量(500~999μg/day)及低劑量(小於500μg/day)三個族群。


主要cohort共收入388,584人,排除不符的39,068人後,最終統計糖尿病發病率為14.2案例/1000人/年;次要cohort共收入27,416人,排除不符的2,099人後,最終糖尿病惡化率為19.8案例/1000 人/年。每個個案(發生新診斷糖尿病的病人或開始需要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病人)對應10controls:在主要cohort發現使用ICS個案的比例為15.5%,controls組為11%,兩組發生糖尿病的相對風險(adjusted
rate ratio)
1.34,且使用越高的劑量風險越高;在次要cohort,正在使用ICS的比例為15.9%10.2%,糖尿病惡化的相對風險為1.34,使用高劑量的相對風險為1.54。全身性類固醇會造成胰島素抗性及高血糖是眾所皆知的,而此篇研究結果顯示吸入性類固醇也可能會造成高血糖,或惡化糖尿病而加快胰島素治療的需要,目前COPD患者普遍使用高劑量的吸入性類固醇
,因此,需要謹慎評估可能的高血糖風險,並建議於相對益處明確的情況下才使用吸入性類固醇。



(
摘自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, (2010) 123:1001-1006)

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

侵犯性乳癌和乳癌前哨淋巴轉移的病人執行腋窩淋巴切除術的探討

侵犯性乳癌和乳癌前哨淋巴轉移的病人執行腋窩淋巴切除術的探討


/廖胤傑藥師


乳癌1.png  


前哨型淋巴切除術(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, SLND)可以精確診斷早期乳癌的淋巴轉移,但是後續做淋巴摘除術對於存活率的效果卻未明確。為了瞭解有乳癌前哨淋巴轉移的病人,後續執行腋窩淋巴全切除術(Complete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, ALND)後對於病人存活率的影響。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Oncology Group做了一個第三期,不劣性(noninferiority)的臨床實驗。


1999年起到2004年,從115個地方納入有T1-T2期侵入性但沒有明顯淋巴腫大的乳癌病人,並且經由切片、觸診、或H-E (hematoxylin - eosin)染色確定有一個到兩個SLNs的轉移。所有參加試驗的病人都有做過乳房切除術(lumpectomy)或放射線治療(tangential whole-breast irradiation)。原預計收案1,900位病人,直到有500 位病人死亡即提前結束。這些有經SLND診斷的病人隨機分配到腋窩淋巴切除術(ALND)的實驗組或不做手術的對照組。被分配到ALND組的病人皆切除了10個以上的淋巴結,接下來的療程則由主治醫師自行決定。實驗主要結果設定為整體的存活率,noninferiority的邊際值設定為小於1.3的風險比(1-sided hazard ratio),以確定只做SLND或後續執行ALND的影響。次要實驗結果設定為無乳癌復發的存活率。


針對隨機分配的445ALND組與446位對照組病人,其乳癌的特性並沒有差異;但是再平均摘除的淋巴結數目ALND組為17個,對照組為2個。實驗平均的追蹤期為6.3年,五年存活率分別為ALND91.8%、對照組為92.5%;五年內無復發的比率為82%83.9%。無校正的整體治療相關存活率風險比(hazard ratio)0.79 (90% CI 0.56-1.11);校正後為0.87 (90% CI 0.62-1.23)


實驗結果顯示一般有接受化療或放療的轉移性乳癌病人不管在SLND後有沒有做ALND,生存率並沒有差別。故檢查出有淋巴轉移的乳癌病人可以考慮不用切除大部分的乳房;選擇只做切除範圍較小的SLND,對於五年存活率與乳癌復發的機率都沒有顯著差異。


(摘自:JAMA. 2011 Feb 9;305(6):569-75)